2023香港历史开奖记录

您现在的位置是:2023香港历史开奖记录 > 儿童成长 >

传统文化“牵手”课后服务为学生创造美好童年

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4-03-07

  童年是一把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如何从“儿童立场”出发,探寻学校最美的样子,让学校生活成为学生们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武汉市江岸区沈阳路小学用多学科融合的课后服务管理体系给出了答案。极目新闻记者12月27日获悉,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武汉市江岸区沈阳路小学结合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精心营造有利于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生态,统筹课后服务校本课程,通过“品德养成、文化传承、科学探究、健康生活、实践创新”五大课程模块群,实施课后服务三级课程,通过“班级实践课程”“年级融合课程”“校级特色课程”,构建开放多元的课后服务项目,让学生站在学校生活的正中央,助力学生健康、快乐、全面的发展。

  学校将每周四下午的“年级融合课程”注入中华传统文化因子,聚焦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融入传统游戏、传统节日、非遗文化、古典文学等传统文化元素,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分层、分级、分项开展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对话。

  课间游戏可以怎么玩?玩什么既简单、有趣又比较安全?一、二年级的老师们找准“传统游戏”这个突破口,从翻花绳、猜手影、编绳结、抓布子、花样折纸等“指尖魔法”游戏到跳房子、踢毽子、抽陀螺、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丢沙包等“户外运动”游戏,设计了“玩转传统游戏”课程。

  这些中华传统游戏简单易学,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游戏走进课后服务,强健着孩子们的体魄,锻炼着手眼协调能力。孩子们在“小游戏分玩 小老师教玩 小帮手带玩”的互动中发现、探究、实践、体验,不仅感受到中华传统游戏的乐趣,还学会了不少运动技能,领悟到小游戏中蕴含的大智慧

  二(15)班的轩轩对传统游戏“抽陀螺”十分感兴趣。课后服务时间,“抽陀螺”小组的小老师教授了抽陀螺的方法,轩轩就迫不及待地尝试,他先用鞭绳一圈一圈缠住陀螺,然后快速地放在地上,陀螺没转两下就倒了,怎么回事呢?“抽陀螺”小组的游戏小帮手壮壮来了:“放地上要直”。壮壮又给轩轩示范了几下。轩轩照着壮壮说的去做,果然有效果。陀螺开始旋转了,轩轩不断抽打,看着旋转的小陀螺,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游戏结束后,轩轩还通过查阅书籍,了解中国早在宋代就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没想到小小的游戏还有这么多知识呢。”轩轩说。

  “每周一个传统游戏,快乐天天陪着我”。低年级的孩子们也经常在老师们的组织下,畅游在传统游戏的海洋里。翻花绳、丢沙包、猜手影、编福袋……渐渐地,各种各样的传统小游戏在班级流行开来。一根彩绳,或缠或绕或穿或挑,游戏让友谊升级;小小的沙包丢来丢去,中间的人儿跑来跑去,游戏让快乐传递。从课后服务到课间十分钟,操场上少了追逐打闹,多了快乐游戏的身影。

  每周玩一个传统游戏,既丰富了低年级学生在校生活,又悄然伸出一根长长的枝蔓,扩展到课外,延伸到家庭,散发出传统游戏的无限魅力。

  星期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二(7)班教室内,正在以两人为一组玩“翻花绳”游戏。杨同学和贺同学自愿成为一组,在游戏中,他们发现必须经过相互协商、相互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学会了“翻花绳”后,杨同学就把这个游戏带回了家,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和家人翻一翻。一天天过去了,她的技术越来越好。她高兴地说:“翻花绳太有意思了,只要肯努力,就能有收获。”杨同学的妈妈也欣慰地说:“自从翻花绳成为每天的固定‘剧目’,家庭氛围更和谐了,孩子也得到了成长,希望有更多的传统游戏能走进我们的生活。”

  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遇见非遗之美,学校依托年级、校级两级社团,通过剪贴、镂刻、泥塑、镌刻、拓印等项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四年级的老师们结合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西安兵马俑,指导学生用泥塑、剪纸等非遗手工制作,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美育、劳动、创客融入课后服务课程,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思考,在玩中生成好的价值观。

  四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进行了穿越古今,“复活”兵马俑的系列活动。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四个方面合作探究。通过暑假“兵马俑现场播报”、云游秦始皇兵马俑、探秘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观看《国家宝藏》等方式了解西安兵马俑的历史。

  兵马俑制作同学们又尝试用黏土、陶泥制作兵马俑的头部、发髻、身躯等,经过组合粘连,刻画纹路,使得兵马俑的身体和盔甲更为坚挺。最后将其上色、风干,再涂抹一层薄薄的陶泥上光剂。当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兵马俑时,同学们兴奋地举起来说:“我有自己的兵马俑了!”四(14)班益民同学却和大家想的不一样,他意外地发现可以利用废弃物品,通过绘画、粘贴、裁剪的方法制作一个微型俑坑。于是,他便用废弃的泡沫包装盒做出俑坑,月饼盒做马车、冰激凌小碗做马车的车轮……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微型俑坑大功告成后,在班级分享时光,益民同学的作品令同学们大开眼界!他高兴地说:“这次的制作过程让我感触很深,只要有耐心和创意,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除了泥塑、纸版等方式玩转非遗手工制作,学校还结合“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开展了清明扎纸鸢、端午编彩袋、重阳做美食、中秋扎纸灯、春节写春联的课后服务活动。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我想做个纸灯笼,过中秋那天,提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笼,和爸爸妈妈一起外出赏月!”四(4)班的吴同学说道。课后服务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迫不及待地动手制作起来。在制作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些困难:胶怎么也粘不牢固,灯笼纸不小心就会被划破,还不知道怎样打绳结……经过她不断地尝试,一个精美的纸灯笼诞生了!她捧着这个精巧的纸灯笼说:“原来看起来简单的灯笼,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制作纸灯笼很好地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

  中秋节那天,同学们纷纷在群里上传自己过节提着灯笼的图片,群里都是同学和家长的祝福,让孩子们真切感受了一番“天涯共此时”的美好的气氛。

  基于“双螺旋模型”的课程迭代,结合2022版新课标跨学科融合的特点,学校还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课后服务紧密交融,开发了《走进四大古典名著》《走进民间故事》《课本剧我们演》《与诗词面对面》《与先哲对话》等多门古典文学的校本课程课例,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里涵养身心,启智增慧。五、六年级的老师们用好每周四“穿越古典文学”时间,设计持续连贯的主题任务,依托“寻”“做”“画”“写”“演”五个板块,引导学生在畅意表达中,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材里很多课文是直接对我国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的摘录,例如《将相和》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扁鹊治病》改写自先秦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等。如何进行有效地渗透,形成文化积累呢?对此,学校推出的“课本剧我们演”的活动,备受高年级学生的青睐,从课本剧脚本撰写到剧组人员招募,再到道具的制作、服装、音乐、排演,多项目联动实施,为学生搭建了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平台,让传统文化更显厚度。

  在课后服务的时间里,由五(1)班小朱同学导演的“完璧归赵”开演了。“赵王”小熊同学一上场,那种不知所措,愁眉苦脸的样子立马展现在大家眼前。这时“蔺相如”小耿同学上场请缨去解决和氏璧问题,展现出了机智和从容……“蔺相如”小耿同学为了确定城池到手,接着说要举行典礼,拖住秦王……就这样在斗智斗勇中,最终拿到了城池,完成了任务。

  五(1)班家弘同学正是课本剧《完璧归赵》的道具组成员,他介绍,在制作道具时,他结合了所学的3D打印技术完成了“和氏璧”的制作,看着手上经过几次设计制作后的成品,他满心欢喜:“能利用我学过的3D打印技术来制作精美的道具,为我们小组的表演增添光彩,我倍感自豪!”家弘同学的爸爸也表示:“这样的课后服务活动,不仅让孩子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还了解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了孩子的人文底蕴,增强了孩子的文化自信!”

  为了继续推动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老师们便充分挖掘《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单元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

  “漫画西游记”“西游小讲堂,路线图大比拼”“ 水浒风云人物榜” “《红楼梦》服饰研究”“红楼美食我来做”等活动也应运而生,伴随着同学们漫步在中国古典名著的长廊上。“名著经典与孩子们的创造力碰撞,让老师们看到了一场场视觉盛宴。”活动相关负责老师说。五(3)班的李同学在参加活动时,为了画好《西游记》中的“取经路线图”就付出了不少努力,她认真读了《西游记》之后,将书中所出现的地点、事件都列举在纸上,再进行分类排序,最后在图纸上开始绘制。看着自己的“取经路线图”,她十分满意地说:“看着这幅路线图,脑海里仿佛又出现了书中看到的那些画面,很有意思,也很有成就感!”

  “我们将继续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途径,描摹学校最美的样子,助力‘双减’,让学校生活成为孩子们最美好的童年印记,伴随一生的成长。”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点击排行

微信关注